Search

{{ 伍. 談談樂手教練實務經驗 }}_18

這一週最有意思的事,應該就是聆聽...

  • Share this:

{{ 伍. 談談樂手教練實務經驗 }}_18

這一週最有意思的事,應該就是聆聽所有熱情參與『第二代樂手培訓 Bass 手徵選』活動的 Bass 手朋友們寄來的影音檔案了。從7月18日公佈訊息,到7月28日最後一分鐘的截止,十天之間,共收到三十五位樂手朋友的資料!

35位 Bass 手!

這真的遠遠超出戴佩妮與我原先的預期了!在此,我們真的非常感謝所有願意相信我們的樂手朋友,花下時間準備了標準曲目『透氣』與自選曲目、錄製成影像檔案上傳、寫出了各種類型的自我介紹,讓我們可以很有效率地初步認識大家 --- 以一個只撰寫文字的社群平台來說,我們真的感到非常榮幸!而資訊傳播的力量真是無遠弗屆,我們也非常感謝在資訊公佈之後,立刻無私分享出去的網友們,謝謝大家!

也就是說,我聽了三十五種詮釋『透氣』這個 Bass 經典曲目的手法!很有趣的是,也許每位樂手對於這首曲目的『定速』會略有不同,但對於『選定了速度』之後所設定的 Click,我真的覺得每個人對於『對到』Click 的這件事,實在有難以言喻、但又涇渭分明的差別。

[二. 樂手教練的實務筆記]_05

對於像『透氣』這種非常講究『Groove』的彈奏,我甚至不知道該不該說要『對在 Click』上 --- 如果我們可以把原曲的彈奏像是看超慢速電影播放的狀態,來檢視每一個音符出現的位置、延長的時間長度、休止符的長短、滑音的速率、大拇指擊弦的速率、轉換到食指勾弦的時間差、兩種方向指力的『輸出速度』等等的分解動作,嚴格說來,其實每個動作的間距,並不是等比率的等距!但這種『參差不齊』的時間差,卻定義了一個樂手在『Groove』上掌握的優劣。

而你怎麼知道『好的 Groove』的這個音應該要往前、或是往後、或是大聲一點、或是小聲一點呢?這真的可以透過學習、練習,就能得到最完美的解答嗎?

而也有幾位年輕的朋友,我聆聽他們的彈奏時,很明顯可以知道 Click 之於他的演奏是兩個平行時空的 --- 勉強來比喻:對於 Click 等距離地『切割時間』的長度,似乎無法在演奏者身上的任何感官上建立起一種『感知』,而彈奏者本身的『律動感』,似乎是無法被『準確』地『啓動』並且維持的 --- 我說的並不是『忽快忽慢』這種單純的『Click 不準』,而是一種已經依賴 Click 練習了很長一段時間,但無法隨著 Click 一起去做『同步切割時間』動作的一種現象。這讓我很認真的思考:會有哪一種音樂教育的方式,是真的可以讓人『感知』到 Click 的時間感、而能明確『跟隨』上的呢?

當然,現代的科技可以幫助我們做一些後設的觀察:當你把 Click 錄進你的 DAW,然後你對著這個 Click 來錄音,你可以在『畫面』上看到你的彈奏與 Click 之間的時間差,也許勉強可以校正一下;但如果你的手邊剛好沒有任何可視的錄音系統,你要如何地感知到你現在與 Click 之間的關係呢?

反過來說,會不會有的時候你明明『看到』你錄下來的『波形』都幾乎與 Click同步在一起,但不知為何,那個彈奏的音樂就不好聽?

一個好的音樂,究竟該不該『很準』?如果不一定需要,那為何很多不準的音樂一聽起來就不對勁?而糟糕的是 --- 這世界上卻有很多很不準但又超好聽的音樂,那到底哪一個才是我們該追求的呢?

說實話,連續聽完三十五位樂手詮釋同一首作品之後,我對於每一個人解釋時間感的方式都覺得『可以有他的道理』。但當然,我會有我自己的喜好、而因此覺得某某某可能比誰誰誰來得更順暢些;只是,如果真要我明確地說出一個道理……我可能也是力有未逮啊。

我只是因而好奇:那麼,音樂教學系統的老師們,究竟是如何協助學生們建立起『有效』的 Click 時間感呢?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後記1. 有非常少數的幾位年輕朋友,我還是發了訊息詢問他們各自對於 Click 的看法;這並不牽涉到『好』、『壞』的問題,而是一種想要瞭解狀態的心情。

後記2. Bass 真是一項優良的樂器!在兼顧了和絃定義的低音聲部的前提下,它同樣能展現和絃的組織、節奏的律動與旋律的流動,很多時候,我甚至覺得 Bass 比吉他還來得更全面。我自己並不會操作這項樂器,但我在流行音樂的編曲中非常強調這個單項樂器的編寫 --- 在我的 Midi Program 中,我習慣同時開八個 Midi Channel、叫出八種不同彈奏手法的音色,來『疊合』成一把 Bass 的彈奏;有時候甚至會疊上兩種不同頻率分佈的同款 Bass,來努力仿真 Bass 的音色。當然!那絕對比不上找一位真的樂手來彈奏的『人性』;不過,那對於鍛鍊自己在 Midi 編寫的工夫上,算是一種屬於自己的小小的樂趣。

後記3. 『透氣』這首曲子,第一位演唱、出版者,其實是許如芸小姐,這應該是在 1998 年的『你是最愛』專輯中的作品,也是戴佩妮所賣出的第一首原創;根據戴阿妮的說法,因為這首曲子,她才開始被臺灣的音樂環境注意到、而能夠有後來這一輩子的音樂旅程。

後記4. 這一次的刊頭照片,取自網路資料:https://pxhere.com/en/photo/134049

後記5. 再次、深摯地感謝所有寄發作品給我們的音樂朋友!戴佩妮與我,以及『佛跳牆』的 Bass 手奧迪,我們會儘快整合完相關的音樂評估,然後進行下一個階段的音樂行動。

謝謝所有的 Bass 手!

後記6. 其實……我還想要甄選『第三代吉他編曲』--- 就是熟嫻於 DAW 的操作、同時電、木吉他雙修的年輕朋友……這樣~~~不知是否行得通呢?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View all posts